江苏常州:今年上半年GDP突破5079亿元 增速5.8%

Connor 火必交易所行情 2025-08-12 1 0

今年上半年,常州GDP总量达5079.13亿元,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.8%,高于全省平均0.1个百分点。这一成绩背后,是新能源产业集群的“产业雨林”效应持续释放,是科技创新“关键变量”加速转化为发展“最大增量”,正演绎着万亿之城的进阶逻辑。

江苏常州:今年上半年GDP突破5079亿元 增速5.8%

常州全景 图片来源/常州发布

“产业雨林”共生效应

在常州经开区的蜂巢能源四期项目现场,47GWh动力电池生产线的钢结构厂房已初具雏形。这座总投资150亿元的超级工厂,是常州新能源产业集群的缩影。作为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企业中唯一的常州本土企业,蜂巢能源从2016年落户至今,已带动周边集聚了112家正极、负极、隔膜等关键材料供应商,形成“4小时供应链圈”。

2024年,常州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500亿元,新能源整车产量近80万辆,占江苏省总量的70%。在溧阳高新区,理想汽车的自动化生产线上,平均每40秒钟就有一辆新能源整车下线,其核心零部件90%可在长三角3小时车程内实现配套。这种“邻里式”产业协同,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,更催生了从“电驱动研发—电机生产—整车制造”的全链路创新能力。

常州的产业集群效应远不止于新能源。在新北区,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已培育出中简科技、新创碳谷等龙头企业,构建起从原丝生产到航空航天应用的完整链条。中简科技研发的T700级碳纤维打破国外垄断,成为国产大飞机C919的关键材料供应商。这种“细分领域突围”的策略,让常州在装备制造、新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中持续领跑——2024年,全市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1.2万亿元,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5%。

常州正以“全产业链思维”重构产业生态。在武进高新区,机器人产业与新能源汽车供应链高度协同,电池、芯片、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实现本地化配套,形成“机器人身体+新能源心脏”的跨界融合。这种“产业雨林”的共生效应,让常州42个产业集群如同生命体般自我进化。

技术创新突围

常州技术创新突围表现在合成生物、碳纤维、电池集成技术等领域,形成了 "原始创新 — 成果转化 — 产业升级" 的雁阵格局。

展开全文

在常州科教城的常州中心实验室,创健医疗的科研团队正忙着调试全球首条XVII型胶原蛋白生产线。这项耗时8年的研发成果,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,更让常州在合成生物领域跻身国际第一梯队。作为常州“合成生物10条”政策的首批受益者,创健医疗凭借政府提供的5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,成功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年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化项目。

在溧阳天目湖畔,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零下100℃锂电池突破技术极限,相关成果已孵化出3家科技型企业;在常州高新区,长三角碳纤维创新中心汇聚了两位院士团队,推动国产碳纤维在风电叶片、轨道交通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。

中创新航研发的“One-Stop Bettery”电池集成技术,将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升至79%,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;天合光能推出的210大尺寸光伏组件,推动全球光伏度电成本下降15%。2024年,常州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28家,总数达166家,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累计61家,形成“科技型中小企业—高新技术企业—创新型领军企业”的雁阵梯队。

创新不止于“高大上”,更藏在“接地气”的升级里。在常州经开区的纺织车间,黑牡丹集团的智能生产线正按需织布。通过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,订单响应速度从7天缩至2天,能耗降低18%,产品毛利率提升至35%。“过去是按吨卖布,现在是按米定制,一块功能性面料能卖上百元。”企业负责人笑着说,传统纺织业正通过技术创新“老树发新芽”。

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3.4%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5.3%,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5件。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常州中心通过“拨投结合”模式,已促成7个重大技术项目落地,覆盖新能源、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。例如,针对制药装备龙头企业创志科技的无菌灌装技术瓶颈,中心牵线省产研院团队联合攻关,成功将产品良率从85%提升至99%。

“万亿级”里的政策工具箱

江苏常州:今年上半年GDP突破5079亿元 增速5.8%

常州的智能制造 图片来源/常州发布

“从拿地到开工只用45天,这速度在以前想都不敢想。”在两湖创新区的施工现场企业负责人对审批效率赞不绝口。这片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的区域,是常州冲刺“万亿级”的核心战场,而“拿地即开工”是当地政策的真实写照。

常州能有如此迅猛的发展势头,得益于其精准有力的政策组合拳。在产业端,实施“链长制”招商,每个重点产业由市领导牵头,从项目对接、要素保障到市场开拓全程跟进。针对新能源、智能网联汽车等赛道,设立200亿元产业基金,对重大项目给予最高1亿元配套支持;在创新端,推出“创新20条”政策,对顶尖人才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,建设10个国际人才社区,2024年引进高层次人才超2万人;在区域协同上,主动对接上海、苏州等城市,共建7个跨区域产业合作园区,2025年上半年与长三角城市合作项目投资额超500亿元,融入一体化的“红利”持续释放。

政务服务的优化是常州发展的另一大亮点。作为全省率先推行 “一业一证” 改革的城市,常州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 0.5 个工作日,2024 年市场主体突破 130 万户,同比增长 12%。在政务服务中心,“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窗口” 为企业提供了从注册到注销的全流程服务。某外资企业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:“在这里办业务,就像有个‘专属管家’,连员工子女入学都能帮忙协调。”

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,常州也不忘守护生态环境。当地出台了全省首个 “绿色工厂” 培育计划,对通过认证的企业给予最高 500 万元奖励,目前已建成省级以上绿色工厂 80 家,单位 GDP 能耗较 2020 年下降 18%。在长江岸线,昔日的化工园区如今已变身生态廊道,PM2.5 浓度降至 28 微克 / 立方米,“绿水青山” 与 “金山银山” 正实现良性循环。

从上半年GDP总量达5079.13亿元,从“制造”到“智造”,从“速度”到“质量”,这座城市正以产业集群的“厚度”、技术创新的“高度”、政策保障的“温度”,诠释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实践。当2025年的阳光洒向长三角,常州——这座奔跑在“万亿之城”赛道上的工业重镇,必将以更稳健的步伐,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“常州方案”。

文/焦萍

资料来源:人民网、新华日报、常州市人民政府、常州发布、扬子晚班、现代快报、大象新闻

评论